Usher S520 + 一些前言
S520 是我第一個使用的喇叭,就此打開我自己的音響大門,為什麼說我自己的,因為從小就看家人在玩音響了,但我都沒怎麼接觸,頂多是在買耳機或是電腦喇叭時,對於音質有一點追求而已,但接收了 S520 跟一台擴大機之後,我覺得真的踏上了一條不歸路。
在音響的路上,一定會經歷各種器材的更換,這次換這個下次換那個,換來換去如果沒有一個紀錄,最後一定越搞越偏,不知道自己為了什麼而換,剛好藉著學習 WP 的機會,就把音響更換的紀錄寫在這邊。
當談到 S520 喇叭時,很難找到同價位和品質相媲美的品牌產品。即使是全新的 S520 喇叭,價格也在萬元內,對普通人來說這並不是便宜的喇叭。畢竟,S520 是被動喇叭,而市面上幾百到幾千的主動喇叭似乎更有用。然而,在音響的世界裡,S520 已經成為了一款經典產品。
在音響領域,喇叭的價格範圍從萬元級別、十萬元、百萬元到千萬元,每個價格帶都有大量的產品可供選擇。然而,有時候這些界線很模糊,因為音響系統通常是一整套設備,很難僅靠單一器材來決定整套音響的品質。
即使在這個時代,從音響展上的人潮仍能看出,仍有許多音響愛好者。我自認是比較年輕的一代,S520 對我們來說,負擔小且可玩性高,非常適合剛接觸音響領域的人購買。
從我的觀點來看,S520 是一款中性喇叭,不會在特定頻段有特別突出的表現,每種音樂類型都能順暢播放。如果以音響展上的書架喇叭來跟 S520 比較,S520 在音壓、顆粒感、低頻彈跳和高頻細緻度上表現都比較平庸。對比家裡的 Sonus Faber 書架喇叭, S520 在音質表現上顯得較粗糙,但這僅是聽感上的差別,並不是用來衡量喇叭的好壞,畢竟這些對比的產品都比他貴上好幾倍。
這個價位的喇叭,優勢在於箱體內部零件有很高的可玩性。根據網路上的一些改造分享,我也曾考慮過改裝分音器,但由於不熟悉電子零件規格和焊接,最後只替換了脫指棉,取代原本的泡棉。換了之後,低頻更結實,還有拆下高音金屬網罩後,聽感上,高頻不再那麼混濁,分離度稍有提升。
S520 對擴大機的要求較高,第一台推它的 AB 類擴大機在小音量時,右邊喇叭的低音單體發出聲音不怎麼好聽,音量開大後聲音會變得粗糙且沒有細節。後來換成先鋒環繞擴大機,有 120W 推力,雖然喇叭沒有之前的問題,但音壓變低,音聲音表現變得比較細聲,但需要開很大聲並啟用 loudness 才覺得夠力。最後換成 NAD C338 雖然是 D 類擴大機,但音質和便利性都達到了現階段的不錯配置。
NAD C338
2020 年 7 月,把二手的環繞擴大機換成了全新的 NAD C338 綜合擴大機,內建串流播放,直接透過機器串流播放後的 Spotify 比起電腦播放再透過光纖傳輸到擴大機,聲音的厚實度多了不少,低音變得比較有力。
C338 這台 D 類擴大機推 Usher S520 絕對是夠用的,但不知道是不是 NAD 本身的特質,這樣搭起來,聲音變得溫婉很多,比較輕、細,最初用晶體機搭配起來的印象,S520 的低頻給的非常多,換上了 C338 之後低頻感覺是有減少的,下潛度不夠,可是整體音質的清晰程度是有提升。
這台還有 Bass EQ 的功能,開下去之後,低頻的量會有提升,可以補足原本低頻量感不夠的問題,但我開啟之後,雖然低頻變多了,可是在我的空間內也會有殘響,造成高中低頻混雜在一起的感覺,利大於弊,後來就關掉了。
訊號輸入的界面提供 4 組數位輸入、藍芽、Chromecast、2 組類比跟一個唱盤輸入,四種有線加上兩種無線的數位輸入方式對於多數用家算是很足夠的,比較可惜的是類比輸入只有提供兩組,且沒有 Pre Out 無法作為前級使用,這也能看出 NAD 對於該產品的定位是比較偏向數位流的使用者,視聽娛樂性質大過於音樂性,算是一個過渡性質的產品,至少讓我知道以後的器材選購方向。
在 NAD C 系列這幾款機器選擇,往下 C328 沒有串流功能,功能太普通,往上 C368 有串流擴充、BluOS 空間校正,功能性多,但是價格差距太大,機身更大,接口卻沒有提升,我覺得 C338 是性價比蠻高的一個選擇。
Tidal 使用心得
2021 年 7 月,播放音樂的軟體,從 Spotify 換到 Tidal,在聽覺上比較明顯的感受就是高音的突破、聲音前後的差距變得較為明顯,但因為這個時候播放的方式以及器材沒有改變,還是從電腦的光纖輸出到綜合擴大機,所以對我來說差異並不大。
一首歌在這兩個平台都有提供的話,要我回去用 Spotify 聽應該是不可能了,但是如果剛好又有 CD 的話,我還是會選擇聽 CD,這個時候的 CD 還是透過自帶的 TDA1541 解碼,Tidal 則是用擴大機內建的 PCM 1796 解碼,以一場遊戲一場夢這首歌來說,CD 的音質明顯比較模糊,可是聽起來就是比較有韻味,音場飽滿很多。
Tidal 在查找中文歌上面,使用起來真的是一大難題,有的可以用中文找到,有的要用中文直翻的拼音才能找到,還有的是用中文意思做翻譯的,總之就是很難找,而且平台提供的中文歌遠不如 Spotify 來的多,Tidal 所提供的 Daily Mix 歌曲重複率太高了,而且不夠聰明,我只聽了一兩首特別喜歡的粵語歌,接下來全部都推給我粵語,真的很難受,Spotify 在智慧選歌方面就做得不錯,唯一的缺點就是他所提供的音質不適合用音響來播放。
因為中文歌的瓶頸,導致我必須轉換口味來適應 Tidal,還好本來就不排斥交響樂,只是以前根本不會特別去聽,一開始就先從最熟悉的貝多芬開始聽,再來蕭邦,後續開始注意到演奏這些曲目的樂手,慢慢開始以這些樂手去找歌來聽,現在變得特別喜歡聽小提琴協奏曲,差點就想買把小提琴來學了。
USB DDC
原本的播放方式是透過電腦內建的光纖將訊號傳輸到擴大機,在 7/15 購買了 DDC 之後,播放的方式變成了 電腦 USB -> DDC -> 同軸 -> 擴大機,聲音與之前對比,小提琴那尖銳的高音不再那麼刺耳,低頻的厚度開始出來了(低頻量還是少),整體的音場寬廣了許多,聲音跟光纖比起來真的比較溫潤,換上 DDC 之後也發現了以前都沒有聽出來的細節,像是擦弦的聲音,只是聲音依然不夠飽滿。
購買的這款 DDC 電源供應的方式可以經由 USB 或是 DC (6~12v) 供電,但是我手邊沒有線電,所以是使用豆腐頭加上 USB 升壓到 9v 來供電,實測下來在音場還有低頻力道都會比 USB 供電來得好,雖然我的 USB 也有做電源、訊號分離,不過還是比不上外部直流供電。
其實 DDC 就是一個介面,把 USB 的數位訊號轉換成不同接口的數位訊號再輸出,現在的 DAC 基本上都有這個功能,所以他不算是必備的一個器材,但是比較老一點的 D\A 沒有 USB 接口,這時候就需要透過 DDC 的轉換才能實現用電腦當作訊源的方式,所以對岸也會稱 DDC 為 USB 解決方案。
跟店家確認過了,如果要使用這台 DDC 的 I2S HDMI 輸出給歌詩德 x16,因為 I2S 轉 HDMI 時腳位定義不一樣所以是無法使用的喔,而且歌詩德本身就可以使用 USB 輸入了,也不需要再透過 DDC 進行轉換,當然如果聽得出來 Amanero 跟 Xmos 介面的差異,而且比較喜歡 Amanero 的話,還是可以透過同軸將最高 192k 的訊號傳出給 DAC,或是重新來過直接購買歌詩德自家的 DDC。
09/18 系統調整
這次音響系統更新,調整到的器材有
- DAC
- 排插
- 電源線
- 腳釘
- 保險絲
- 訊號線
因為是一系列的調整,所以很難知道是改變了哪個器材造成聲音的變化,雖然有想過分次調整,可是這工程實在是太耗時了,每動一個器材都要時間測試,只能就整體調整後的感受做敘述,此次調整的器材清單可以參考器材紀錄這篇文章。
DAC 本來是使用擴大機內建的解碼器,因為想試試看 MQA 全解碼,因而購入了歌詩德 X16 DAC,帶有兩個 ES9068 解碼晶片,所有的接口都可以實現 MQA 全解碼,還有真平衡輸出可以使用。
排插是使用六面 3 mm 厚的鋁金屬組成的,重量非常重,總共有六個美規插孔,底部還附有四個減震腳釘、腳墊,排插本身不帶濾波、電源開關,但有一個可開關的電壓顯示,在電源接孔旁還有一個接地插孔,可以購買接地盒搭配使用。
電源線是從淘寶網店幻音之生購買的,之前有買過他們的訊號線,質量跟價位都是在可接受的範圍,這次購入了三條電源線兩條訊號線,上面標榜的品牌就當作參考用,實際收到線材無論是質感還是重量上都有不錯的水準,並不是越重一定好,只是有一定的重量就代表這個產品本身不會太差,三條電源線分別用在電腦、AMP、排插上,DAC 則是使用原本 AMP 用的電源線(牌子忘了,還要再看看)。
腳釘、腳墊沒有特別拍照,這次購買了兩組,一組銅、木結合,一組全木頭,目前是使用銅木腳釘前二後一的配置,之後有考慮入手 Fyne 的喇叭,到時候全木頭的腳釘就留給他用。
之前有所耳聞,保險絲對聲音也會有影響,既然這次有動到電源,就順便買了兩根保險絲來換,3.15A / 1A 分別用在綜合擴大機跟 DAC 上,保險絲一頭鍍金一頭鍍銀沒有方向性的,可以依照自己喜歡的聲音變換擺放方式。
調整後的整體聽感
不得不說,這次調整過後聲音表現進步很多,總共花費約1萬7,低頻更為飽滿,下潛力道明顯增強,音場定位相比以往較為開闊,小提琴箱體共鳴的聲音也變得比較清晰,可以感覺到聲音是從樂器的箱體裡面發出來的,這應該就是所謂細節變多,音樂主旋律仍是從中間發出,但其他的配樂不再侷限於中央,有往兩邊拉開一點,這是 Run 了四天的成果,至於透過外部 DAC 解析跟擴大機內建的 D/A 相比倒是沒有很仔細去聽他的差異,過幾天我再找幾首歌來試試看。
在比較與調整器材的時候除了跟調整前的聽感比,還有跟家裡樓上的 Unison Research S2 搭配 Sonus faber 書架喇叭來比較,運用有限的預算盡可能調整出十萬級別的聽感,在還沒有辦法揮手就花十萬買器材的時候,只能靠這樣來滿足對聲音的渴望了,當然不斷精進也是必要的。
10/06 播放 Mutter 的 Across The Stars 這張專輯,會感受到其中幾首曲目中含有強勁的低頻下潛,很大的音場能夠展現,但是在播放時,會發現氣勢有被鎖住的感覺,聽得到低頻的包圍感,不過沒有辦法展現出該有力道,最近看看還有沒有可以調整的地方,因為喇叭就算要換也是只能換成書架,而綜合擴大機才買沒多久不太可能把他換掉,如果還是沒有辦法得到預期的氣勢,或許就是器材先天的限制了。
右鍵新分頁看大圖
Roon 使用心得
09/26 已經使用 Roon 來播放音樂三個禮拜了,功能真的很強大,絕對不是一款串流平台提供的播放器能匹敵的,介面上清楚的顯示了音訊流,可以讓使用者知道訊源到擴大機之間經過了哪些通道來處理音訊,也能快速知道現在所播放的歌曲取樣率是多少,若訊源跟解碼器顯示的有差異,就能清楚知道是在哪個環節造成的差異。
Roon 也提供了完善的音樂資料庫功能,類似 iTunes 的進階版,提供的歌曲資訊更為豐富,每首歌曲還有像是淘寶搜同款的功能,可以聽聽其他人演奏的版本,相關樂手、歌手,這個算是現代播放器普遍的功能,對於自己擁有許多無損音樂的使用者來說,Roon 是一個優秀的檔案管理程式,曲風分類多元,搜尋功能也很完善,絕對會比自己用資料夾來存放好很多。
還有 DSP 功能,可以調整出自己喜歡的聽覺感受,但是每一首歌的表現都不盡相同,所以也不會每首歌都使用同樣的參數,對比 Tidal 播放器,明明是取自同一個 source,但是聲音表現卻有細微的差異,等我多對比幾次再來說說是差在哪邊。
雖然 Tidal 自己就有提供播放器了,使用 Roon 每個月還要多出幾百塊的開銷,但是用過後真的回不去了,他完全就是補足了在 Tidal 上缺少的所有功能,雖然透過很多方法都可以達到 Roon 提供的這些功能,並不是說無可取代,但花一點錢能夠為生活帶來這麼多的便利性,我還是會選擇使用 Roon。
播放方式差異比較
雙十連假在家剛好有時間可以測試使用不同播放方式的聽感差異了,本次測試使用 王傑 – 一番傑作 這張專輯,但是播放的組合太多了,沒有比較得非常仔細,只有簡短的紀錄測試當下的感受。
訊號路徑:CD 630 -> Coaxial -> Amp DAC
使用 CD 播放,透過播放器的同軸數位輸出到擴大機,經由內建 D/A 後輸出。
簡評:聲音厚實,樂器細節較少
訊號路徑:Mac mini -> Amanero DDC -> Optical -> Amp DAC
訊源為 Tidal,使用 Mac mini 作為 Roon Core USB 輸出到 DDC,再由 DDC 的光纖將訊號傳輸到擴大機內建 D/A 輸出。
簡評:人聲偏尖,但整體三頻較為均衡
訊號路徑:Mac mini -> Amanero DDC -> Coaxial -> Gustard DAC -> RCA -> Amp
訊源為 Tidal,使用 Mac mini 作為 Roon Core USB 輸出到 DDC,再由 DDC 的同軸將訊號傳輸到歌詩德 D/A,最後透過 RCA 輸出到擴大機播放。
簡評:細節多咬字清晰,反應快速,但人聲比 CD 播放要乾一些
訊號路徑:Mac mini -> Gustard DAC -> RCA -> Amp
訊源為 Tidal,使用 Mac mini 作為 Roon Core USB 輸出到歌詩德 D/A,再透過 RCA 輸出到擴大機播放。
簡評:音場定位明顯解析高,但聲音偏瘦,略有刺耳感
訊號路徑:CD 630 -> RCA -> Amp
使用 CD 內建的 D/A,RCA 輸出到擴大機播放。
簡評:能夠帶出滄桑的味道,不過人聲樂器分離度低,音樂整體較為含糊
綜合評分
最後測試的結果,跟原本預期有一點差距,使用 USB 接入 歌詩德 DAC 播放雖然可以得到 MQA 全解碼,無論是解析以及低音量感都很足夠,但是跟 CD 比較起來,聲音感覺略為乾瘦。
透過 DDC 的同軸輸出給 DAC ,是目前測試下來最為舒服的聲音,不會太過解析,但是音場以及低音量感都還在,美中不足的就是差在缺少了 CD 播放的厚實度。
電源處理
這次的器材更新主要是在電源處理方面,購買的器材有:接地盒、接地線 (Y插 – 香蕉插)、電力中繼線 (3 Pin)、三轉二插座。
更換前電源配置:
牆壁插座 (兩孔) -> 擴充四插座 -> 排插 (接地線裸露在外)
目前的電源配置 (下文已更新):
牆壁插座 (兩孔) -> 擴充四個插座 -> 三轉二轉接頭 -> 電力中繼線 -> 排插 -> 接地盒
因為房間的插座非常少,基本上有十幾個電器在運作,沒辦法單獨給音響一條線路,況且家中的電源迴路都在同一條,分離出來也沒多大差別。
新的配置 Run 了三天之後,比較明顯的改變是聲音的結相,播放蔡琴-際遇 這張專輯來測試,人聲很明顯的凝聚在中間,各個聲音定位清楚,而且不知道是換了器材配置還是外部因素,本來排插上的電壓表都是在 110 V 以下浮動,更換後最高有到 116 V,在低音表現上相比以往更為有力。
接地盒的體驗:
用外接麥克風錄音的時候,發現手碰到麥克風金屬機身的時候耳機會傳來雜訊的聲音,又看到腳邊的接地盒,好奇心下用腳碰了一下上面的端子,雜訊的聲音就不見了,看來接地還是對於某些原因產生的雜訊有點用處。
2023/02/01 購入隔離變壓器 1KVA
電源配置:
牆壁插座 (兩孔) -> 擴充四個插座 -> 三轉二轉接頭 (地線接到接地盒) -> 隔離變壓器 -> 排插 -> 接地盒
之前因為家裡沒有接地已經調整過一次電源配置,但是每次開關電器都會讓 DDC 跟 DAC 之間斷訊,在第一次調整前,把開關多開幾次,甚至會直接讓 DDC 的晶片訊號錯誤,從喇叭發出很大的雜音。
如果不透過 DDC,直接從電腦接 USB 到 DAC,可以解決開關電器斷訊的問題,但另一干擾又出現了,訊號會被我的桌機影響,發出一個持續的聲音,只有把主機插頭換到另一個延長線才能解決。
後來找了幾篇文章,看到隔離變壓器的運作方式,或許可以解決目前遇到的問題,就決定買來試試看囉。
下訂隔天就收到變壓器了,超級有份量,接好電源後開測,機器本身會產生震動,但不會有很大的噪音,打開音響電源後,變壓器有比較熱一點,播放幾段音樂測試,感覺音量有比之前小,聲音表現方面我好像沒有辦法形容他的差異,但是卻有感覺聲音聽起來比較舒服,一早就開始播音樂,一直播到凌晨四五還意猶未盡,但真的太累了,只好把它關掉去睡覺。
至於之前的問題,經過多次測試,DDC 是透過同軸跟 DAC 連線的,同軸本身有輸出變壓器,不會把電源噪聲帶到 DAC,但是同軸本身抗雜訊能力差,很容易被周圍電磁影響,雖然最後查出跟電源沒有直接關係,不過換了隔離變壓器之後,音響不會因為開燈關燈產生波波波的聲音了,總不會徒勞無功。
翔聲 2030 單端並聯 KT88 真空管功放
在器材紀錄的文章中已經有提過購入的原因,這裡來記錄聽感的差異。
機器配置:
這部擴大機使用 4 支 曙光 KT88-98 作爲功率管,2 支 5Z3P 整流,前級放大使用 2 支 6J8P、2 支 6N8P,電壓改為 110 v,重量有 20 KG,不鏽鋼機身、鋁合金面板。
我一個人從拆箱到把它塞到桌子下的架子已經耗盡我全身的力氣,還要用超能力把架子後面的線都接上去,全都搞定後,只能全身無力的坐在位子上,在壅擠的空間裝音響就是這麼辛苦。
聽感對比
全部線材都連接完畢後,才初次播放歌曲,就有完全不一樣的感受,第一首是 慕特 – 流浪者之歌,跟 NAD 338 比起來,音質更為飽滿,音場寬闊有氣勢,凝聚力、包圍感較佳,很突顯樂器箱體共鳴的特性,這是在原本的系統上從沒有過的聽感。
再來播放一些常聽的人聲,蔡琴、張雨生有名的測試曲,但在這個部分讓我有些疑惑,竟然沒什麼突出的感受,渡口、口是心非這兩首歌曲前奏的鼓聲,音質跟之前非常相似,甚至在下潛程度還比不上原有的系統來的震撼,中頻人聲還有一些伴奏的聲音較為毛躁模糊不清,分離度差。
經過幾天的測試,在播放弦樂、鋼琴時都能夠保有樂器特性,還能夠有潤飾的效果,但只要換成播放人聲曲目,就會明顯感覺聲音不夠乾淨,不過這方面牽涉太多了,同樣的訊源在另一台管機就沒有聲音毛躁混濁的問題,讓我有種有了氣勢沒了音質的感覺,還有在聲音的結相會覺得位置沒有很精準,之前用數位音量控制沒有這個問題,頂多是喇叭位置會影響,而現在會覺得聲音結相偏左,如果是機器問題我就沒辦法了,當然還是有一些事,是我可以做的,就等這些方式都試過之後再看看吧。
有了之前的經驗,保險絲已經是購機必換的項目,再來是真空管的部分,本來覺得沒有這個必要,但是現在這樣的狀況只好把他換掉試試看了,預算的關係沒辦法一次購足,第一批先把前級電子管先換過,後續再換功率管。
- 換保險絲(已下訂
- 換前級訊號管(已下訂
- 換推動管、功率管(等待購入
- 調整偏壓(暫時還不會,要問賣家怎麼用
- 就這樣讓他 Run 一陣子 (不是我的風格
氣勢、音場包圍度、厚實度、音壓
失去部分:
人聲音質 (已改善)、低頻下潛 (已改善)、速度感、相位不夠精確 (已改善)
12/22 更新
雖然說我已經買好訊號管準備換了,不過在等待的這幾天也有持續讓他 Run,聲音有比較清晰一些,低頻推出來感覺比較有彈性、緊繃,其他地方就沒什麼特別的差異。
右聲道會發出跟變壓器一樣的電流聲,目前還想不到辦法,但是左聲道就沒有這個問題。
12/26 更新 換管 (推動管)
- 曙光 6N8P -> 貴族之聲 6SN7 陶瓷座
新買的訊號管已經來了,另一組買錯規格,所以只有換上二級推動那一組管子,保險絲也一起換上,雖然說剛換器材都是要 Run 一陣子,不過這次更換之後,並沒有感覺到需要銜接的時間,之前說中高頻模糊、雜音的問題,在還沒換管子前 Run 了一週,音質就有已經明顯改善,因此換成 6SN7 並沒有讓我聽出明顯的差異,反倒是人聲變薄了一點,但最近換喇叭,還是等一段時間器材都穩定之後再來比較。
這次買了新的真空管擴大機,不能說是升級原有的擴大機,論整體的表現還有方便程度上 C338 勝出,反而是說在相同級別的擴大機中,提供了我不一樣的聽覺體驗,而且還能換管子,這又給了我很多可以玩的東西,還為此訂購了新喇叭來伺候,收穫極大。
2023/01/09 補充
這週喇叭算是 Run 開了,50%音量播放富嶽百景整個地板都在震,低頻下潛表現提升,音場大了一圈,待改進的地方是,高頻略為刺耳,小提琴音色聽起來尖銳,鋼琴殘響大,人聲很順不刺耳,但厚實度不夠。
12/29 更新 換管 (訊號管)
- 曙光 6J8P -> 德律風根 6AU6
之前買錯規格,將錯就錯買了 6AU6 To 6J8P 轉換座,其實根本沒確認是不是可以通用,反正既然有這東西,今天裝上去試試看聲音怎麼樣再說。
到貨!把 TFK 6AU6 接上轉接座替換原本的訊號管後,心裏涼了一大半,機器的電流聲被放大很多,麥克風效應也有點明顯,小音量時電流聲甚至會蓋過音樂,雖然整個音質提升了不少,無論是細節還是分離度都有提升,還多了一種空氣感,只可惜不會調整機器來適應這個管子,最終受不了電流聲,換回原本的 6J8P,還是不死心,又去訂了一對 RCA 6SJ7,等待到貨。
2023/12/19 6AU6 更新
經過了多次的電源處理後,本來塵封已久的這根管子再度上機,原本只是覺得上面的 6SJ7 聽一段時間了,換個味道聽聽,沒想到這次接上,給我帶來了驚喜。
原本令人煩躁的電流聲變得幾乎聽不到了,那富有空氣感的高音展現出來,比 6SJ7 偏解析的高音來的好聽,加上了一點通透的特性,讓原本上浮的聲音,銜接上了量不多的低頻,整體融合得不錯。
2023/01/10 換管 (整流管、訊號管)
- 曙光 5Z3P -> 貴族 274B
- 曙光 6J8P -> RCA 6SJ7 SC278A
RCA 6SJ7 這根庫存管,比我年紀還大,沒有亮麗的外型,只有黑色鐵殼包著,只能期待他的聲音了,紅色殼的貴了一倍以上,不想買,後來又發現可以換 717A 但是也是一倍以上的價格,還是以後再說吧。
來補上目前這台管機的聽感,聲音整體來說比曙光管乾淨很多,分離度好,這就是所謂解析力提升吧,但是少了原本的低頻量感,同一首歌的表現,低音收放太快速了,造成聆聽感受上覺得聲音比較飄沒有底,這樣說起來,我反而比較喜歡糊一點、密度大一些的聲音,可是在高頻解析要夠,看來又要找一對符合這個特性的管子來試試看了。
Fyne F500SP
買回來也聽了一陣子,身邊沒有各種擴大機、喇叭可以寫出各種對比的長篇大論,只能說說自己的感受。
外觀上,他的工藝不像 Tannoy 那樣走典雅路線,同軸單體的呈現方式反倒有點現代,鋁金屬的外圈帶有細小的紋路,固定單體的螺絲是排列成一圈的六角螺絲,喉管呈現多色的金屬光澤,箱體選擇黑色鋼烤,遠遠看來就是一如往常的黑色烤漆,有光源的情況下近看似乎有灰黑的感覺,其他的就跟網路的圖片一樣,SP 版本的底座是金屬的材質,很好看,背板二音路分音使用水晶頭夾線、香蕉插、Y插都可以用,還有普通的跳片,拔下後可以分別連接低音、高音單體。
聲音的表現整體來說當然會比 S520 好,尤其是在高音細節還有擴散後的清晰度,中低音特性還蠻相似的,仔細聽才會覺得在細膩度表現上有些微不同,低頻的量,兩個喇叭都可以給的很足,不同的是下潛力道的表現 F500 能夠傳導出豐沛的能量,轉大音量後 F500 提供的震撼程度,跟落地喇叭的感受很相似,有別於 S520 單單的大音量。
F500 在音場表現上我覺得是比較收斂的,他取決於喇叭的間距,在我的空間只能放在距離 120 CM 的桌子上,音場就只在兩個喇叭之間展現,沒有辦法延伸出距離以外,S520 反而在這方面略為勝出,曾經發出空間感、包圍度非常好的聲音,測試 F500 至今都只覺得聲音沒有那麼立體。
音色感受,我用管機推,他的人聲表現不是既定印象中濃厚的中頻,而是寬鬆略帶甜味的人聲,就拿蔡琴 – 抉擇 這首歌來說在 Sonus faber 書架喇叭上面聽,整體凝聚力很好,中頻偏多,第二段主歌中「偶爾」這個字的氣泡音,口型清晰,柔而發緊,到了 F500 上面聽,人聲聽起來沒有那麼厚,轉而變得比較弛放、柔軟,且融入在音樂中,三頻均衡,樂器定位、解析度都有提升,能更清楚聽到彈奏的細節,空間感稍微大些,之後有時間再來聽聽提琴的表現。
在樂器表現上,聲音表現不夠接近真實的聽感,樂器本身發出的聲音容易混在一起呈現,就小提琴來說,應該是會有些金屬摩擦的聲音,還有共鳴的嗡嗡聲,在 F500sp 上面,雖有很多細節的呈現,但有經過潤飾的感覺,他發出的聲音太細緻了,弦樂表現不夠緊繃,適合用聽音樂整體性的角度去享受他的聲音,而不是以鑑賞樂器特性的角度。
2023/12/19 更新
想到自己還有幾年前購入的二手環繞擴大機,心血來潮接上去聽聽,沒想到他的表現超出預期的好,本來 F500 SP 用 NAD C338 來推,聲音算是還可以,就是低頻出不來,厚度不夠,但是換到這 120w 的環擴,中低頻整個浮現出來了,尤其是在力道上大為不同,明顯感受到低音單體的作動感,較可惜的是解析不夠,聲音混濁。
Accuphase P-370
這裡就不贅述為什麼選擇 AQ 了,畢竟每個人的喜好不一樣,以後可以寫一個主題來說明,最主要的因素是外型做工佔了一大部分。
拿來推 F500 SP 聲音表現,相較於之前用的環繞擴大機,可想而知在各個頻段都得到了全面的提升,在低頻部分明顯感覺到推動的空氣感更為充足,每個聲音的分離度得到了提升,以往都是轟轟轟的中低頻為主體,更換後更能夠聽到音樂的細節。
用來推 Sonus Faber 聲音跟用真空管是不同的走向,中低頻變得非常有力道,原本用管機聲音著重在人聲、弦樂,很溫短厚實,更換成 P-370 後,音場寬度提升,那中低頻的力道非常扎實且震撼,高頻音質表現則是略微提升,但是在極低頻表現,就不是這喇叭的強項了。
(尚未使用前級,訊源經過被動前級調整音量)整體表現上,更換成 P-370 後,音質細膩度有提升,不過中頻部分感覺沒有那麼厚實,在人聲、小提琴的箱音展現,會覺得共鳴感較低,播放連續低頻能量充足,表現很好,高頻不知道是不是沒有前級的關係,少了點飄逸的感覺,表現得有點衝。
附帶測試 電源線、訊號線 差異
再來就是訊號線,沒想到這個差異更大,原本使用 RCA 連接 DAC -> 被動前級 -> 後級,播放熟悉的歌曲 口是心非 一直覺得低頻力道不夠、音場太窄,雖說人聲凝聚在中間,但爽度不夠,直到最近買了音響架,在移動器材時順便試了一下前一套器材使用的 XLR 轉 RCA 線,接到 DAC 的 XLR 接口,剩下就跟原本連接的方式一樣。
再次播放音樂,音場、低頻下潛都提升了,爽度直線上升,每個樂器的聲音分離度都有出來,聽到更多的細節,而不足的是人聲後退了,少了點在你面前唱歌的感受,聽蔡琴更明顯,吉他撥弦的聲音原本用 RCA 播放,力道很強、聲音比較緊,換了 XLR 會覺得收放變快、聲音靠後,人聲的距離感較遠,厚實度降低。
以古典樂來說,場面雖然變大了,但是每一個樂器的特色會變得比較不明顯,總結 我主觀的感受是,更換 XLR 之後聲音定位提升、音場變寬,但是聲音特色減少(音色表現、樂器共鳴)。
Accuphase C-290v
新買的音響架放不下這台,只好把機器的木頭上蓋移除,才勉強放進去,機器裡面的用料實在,看了很舒服,外觀很是精緻,香檳金的色澤非常迷人。
手邊現有的線材直接換上,剛開聲老實說聽起來沒有讓人驚艷,像是聽到了一個太過標準的聲音,還是拿熟悉的口是心非前奏的鼓聲來說明,在更換前級以前中低頻很有力道,有種排山倒海的氣勢,連續的鼓聲會有轟隆轟隆的感覺,使用 c290v 頓時就少了一點氣勢,每個節奏變得很清楚,鼓聲收得很快,伴奏的各種音符也變得明顯,彷彿每個聲音可以成為主體,這種感覺初聽之下,說不上是驚喜與喜歡 。
接上前級的音響系統,我覺得對於訊號端的調整變敏感了,本來經過 DDC 同軸給 DAC 聲音是我喜歡的,不過現在覺得聽起來會有點雜質,解析力不夠,所以目前改成 USB 接到 DAC,這一調整又不小心暴露了 DAC 的不足之處,看來又是準備迎接下一次的換機心得。
2024 6月 更新紀錄
收了一對 800 元的二手平衡線,替換 DAC 跟前級的線,然後又把他們的電源線換成二手自製的超粗電源線 差不多也是 800 左右的價格,最明顯的是音壓的增強,音量本來是在 2 現在要轉到 1,但是音場表現仍不夠味。
不死心,又在 PChome 買了一對便宜的平衡線,把前、後級換成全平衡的連接方式,沒想到這一換聲音就對了,該有的音場、力道都有展現出來,這才是我要的聲音,不過我感覺聲音細膩度有減少些。
未完待續…